可能你走进我校并没有听到老师像普校老师那样的教学。可能你更多的是听到老师问学生:你要什么?你会觉得奇怪。但我要告诉你,他们是特殊孩子,特殊教育自有其特殊之处。具体孩子具体分析,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对症训练,这是让特殊孩子不再孤独的关键之一。
我们有很多非常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,这样的经验使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怎样做孩子才会有大的改变,什么样的训练是训练的基础,怎样才能解决问题。这种判断能力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。
指认:身体名称,周围事物。
动作模仿:欢呼,握手,再见。
交往:赛跑,相互扔球,玩牌(最简单的拖拉机。
身体接触:不见了,举高,摔跤。
声音模仿:元音(a o e等),妈妈,爸爸,汪汪叫。
骑车:手眼脚协调,登台阶,爬楼梯,蹦床。
散步:手牵手。
帮忙:把……拿来,拿着这个。
辨别:拼图(大块的开始),形状块。
进食:独立。
大小便:自行脱裤子。
这些项目是可以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开始,运动能力的协调,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开始。模仿能力真的很重要,模仿达不到,概念形成就十分困难;不知该如何,更不知该如何做大人的帮手,他的语言理解就很难进步;不能很好的指认物品,肯定也就不能说出物品,以致于不能发展出语言。找到适当的切入点,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我们的原则。
当然您可能会说:行为问题。是的,异常行为问题是困扰我们很重要的一项。当你把指认、动作模仿、交往、身体接触、声音模仿、骑车、散步、帮忙、辨别、进食、大小便这些小项目训练做成习惯作息表,每一小时都确保孩子有事可做,他们的异常行为肯定是有所改善的。
时间 |
任务 |
完成情况 |
10:45 |
画画 |
√ |
15:30 |
…… |
√ |
16:40 |
…… |
√ |
这是一张燕燕同学下课时间任务完成表。当他在那个时间完成一项任务,自己就打一个√,一个√可以换他一件最喜欢的东西。前面已说过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很重要,要知道孩子喜欢东西的程度,从而可以确立强化物等级。从最开始一个√换一个最喜欢的东西,到几个√换一个最最喜欢的东西。这个在专业上称为“代币制”。孩子一旦习惯就会做下去,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生活作息代替异常的行为发生可能性。
现在的燕燕指认、动作模仿、交往、身体接触、声音模仿、骑车、散步、帮忙、辨别、进食、大小便是没有问题的。这时可以让他多帮忙做家务,布置一些每天重复进行的工作(如:拉窗帘、擦窗子、拖地、吃饭后洗碗等等)。
灵活安排一天的日常生活,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学校与离学校一天的活动安排,是非常重要的。把训练项目融入每天的日常安排,训练效果会更显著。日常生活是不断重复的,顺序也是一致的,训练也会因此变得简单易行。